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1、误区一:报志愿完全听老师的虽说老师对各个考生和学校都比较了解,但一般都不是以职业规划的为原点来推荐报考的。学校的老师的亲身经历大都停留在教书育人上,对社会上的职业现状一般也是间接了解。跟专业的职场人士比起来肯定有很大差距。建议报志愿前先做职业规划和测评,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及职业倾向,选择什么职业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这跟未来的幸福感,能否成功息息相关。比如喜欢自由洒脱的,就不能选择传统行业如银行、工厂等,喜欢钻研的就推荐研发、设计等职业,然后根据职业倾向选择专业。
2、误区二:学校比专业重要诚然,能去好学校最好,但大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择业,试想如果让韩寒去学理工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虽然有很多跨专业同样成功的例证,但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一般最先看的还是专业对口。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也有些专业在找工作是比较“百搭”比如语言类、计算机。但记住关键还是如何成为佼佼者,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符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如果把不同的职业分支比作一条条路,只有跑在这条路最前面的那一拨人,才能更容易捡到金子,跑的慢点连草根都吃不上了。如何成为佼佼者呢,除了努力以外,选择也很重要。平时数学成绩都很一般的去读工科,别的不说,光是高数就能玩死你。虽然也能混着毕业,但拿着一份普通的成绩单和自卑的心理去求职,结果可以想象。有的人可能会说成绩又不代表一切,是的综合能力同样重要,但想要成为佼佼者,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是单优好还是多优好。
3、误区三:地域不重要地域对个人发展除了眼界和世面以外,还有更多的成长机会。比如兼职、实习等,发达城市更能吸引人才所以学校师资也更强。尤其是到就业的时候,对应届生来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招了,而各知名公司的招聘专场一般也都在重点院校和发达城市。而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还是推荐应届生第一份工作去龙头企业,除了可以收获完善的体系培训和职业素养,更是给自己履历先镀上一层金。有知名企业尤其是500强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在市场上更抢手。而知名企业一般也都优先选择所在地的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提前安排实习以便尽快适应企业,而且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长了会更有归属感减少离职风险。对地域影响最重要的,除了清华北大等在全国范围都认可的名校以外,很多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的影响力其实都是分区域的。华东地区招老师的一般首选华东师范,在东北很多人连华中科技大学在哪都不知道。地域的影响还有更多,南方人很难适应东北的严寒,同样北方人也无法忍受没有暖气而又潮湿的南方。当你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城市,在毕业季逃离时就能深刻体验什么是距离了。校招别看了,都是本地企业,打飞的去面试?想想你能飞几次。等毕业后再去目标城市求职?好像心仪的工作更少了,然后就是越没有工作越上火,越急越找不到的恶行循环,最后随便找个工作,那恭喜你,前几年你可能要不停折腾了。
4、误区四:分数最大化报志愿不是淘宝买菜,更不要本着分数不能浪费的原则选学校,有的咨询机构或老师可能会建议同样的分数一定选最好的学校,但这是他的业绩不是孩子的。还是要本着未来想做什么的原则去考量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口,切记慎重。本人就是有着深刻体会,本着提前批不浪费的原则,没想当老师的我结果被师范的提前批给收了(那时还是先报志愿后考试),虽然通过不断“折腾”没有去当老师,回想下来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现在肯定可以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