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玉璜鉴定要点
1、阴线刻技法 战国时期玉璜线刻纹的风格特征较春秋同类器已发生明显变化,比较而言,春秋玉璜阴刻线舒卷洎铆燠敏柔和,缠绵纠结,缺少力度与活泼生机,显得平静而版式化,战国玉璜阴线刻则刚健遒劲,明晰利落,具有精准清晰、流畅细腻、遒劲有力的显著特征。 最能够体现战国玉璜线刻工艺水准的例证,是此期一类细若发丝的“微雕”阴线刻的大量出现,藏家亦称之为“游丝工”、“游丝毛雕”或“游丝白描”。此类“游丝工”细阴线雕刻,在春秋中晚期玉作中已开始使用,但真正发展成一类圆熟奇巧、流畅自如的阴刻线“微雕”技法,则是在战国中晚期。此类“游丝工”阴线刻细入秋毫,用肉眼往往不能清晰细观,但显微放大观察则婉转自如、精整严谨、十分考究,它的出现与流行,丰富、细化了玉璜形构、图式的层次与内涵,弥补了玉作平面雕或圆雕图案呆板单调、细节模糊省隐、立体感不足的弱点,将传统的阴线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细作、出神入化的极致,战国玉璜组图的禽兽头部五官轮廓线、肢体屈曲部及须毛、羽翼,流云纹、卷云纹、变体兽面纹、变体几何纹、束丝纹、花枝纹、网纹、短平行斜线纹等多使用此类“游丝工”雕饰。一般认为此类细若游丝的微雕阴线是玉工熟练利用一类硬度较高的细小勾砣雕刻的结果(亦有观点认为此类浅细阴刻线并非为铊具游走雕琢,而应系硬度极高的尖状器直接刻画而成),此类微雕线刻技法能够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应与治玉工具质地与形构的改革息息相关,因为雕刻如此均匀流畅、连绵不断的浅细阴刻线,仅凭玉工圆熟高超的走砣勾线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战国之际的铁质小铊具产生并不断改进以后,此类微雕阴线才可能出现并日渐成熟。

3、榫口套接技法榫口套接技法制作的多段组合辍联式战国玉璜标本不多见,河南辉县固围村祭祀坑出土的分段套接式玉璜,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件组合玉璜的制作,是按照玉工预先设计的璜体组合形构的尺寸大小、图式特征,分段逐一琢磨加工七件“单元体”,每段“单元体”皆在躯体中部镂空榫口,以备整器组合拼接套连时穿系固定,最后用铜片将七件“分体单元”贯穿联为一体。此类“整体拆分、分段处理”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增大了玉工琢玉的空间,可对每段“单元体”作繁缛精细的高难度加工,对局部单体形构、图式的细节作充分的精雕细刻处理,最后将每件“单元体”拼组复合固定,形成完整器,进而完成了玉璜形构“解析”---局部雕琢---“组合”的过程,降低了在狭促空间雕琢复杂精细图案的难度。辉县固围村祭祀坑出土的这件组合玉璜,是目前藏家公认的战国玉璜标本中铸制技法最为精细繁缛的例证,被一些藏家认为是代表了战国玉器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5、 谝旱旧剂钻孔技法 战国玉璜的钻孔工具,仍使用桯钻为主,少量大孔径的圆穿则使用管钻打孔。从出土器钻孔的微痕观察,多数片状玉璜使吹涡皋陕用的是桯钻单向打孔,不过这一时期玉璜钻孔中那种传统的上大下小、外粗里细的“喇叭孔”式的形构已经基本不见,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穿孔极为规整,无论从正面还是从背面观察,钻孔的每处孔径都是大小相等的,同时一类孔径更为细小的规整钻孔也十分普遍出现在玉璜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战国时期大量使用铁制钻具的结果。 战国玉璜雕琢工艺的成熟,既有对传统治玉技法的继承,更有不同于前代玉璜的巨大变革创新,这种标新立异的巨变,固然与当时时代精神的引领、玉工治玉经验的积累及玉料的更新相关,但最为直接的重要催生因素还是缘于治玉铊具的改革。因铁器的广泛应用而引发的治玉铊具从质地到形构的划时代变革,促进了治玉技术的空前发展进步,使精细琢磨加工高硬度玉料,制作各种形构复杂的玉璜在这一时期有了可能,开料、打孔、阴线刻、浅浮雕、镂空透雕等技法有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