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2024-10-17 06:43:00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给我一个超声波,然后……我从孕妇圆圆的肚皮上探测出了胎儿的形状。

好吧,现在给你一个地震波,你又该如何探索地球内部?

咱们一步一步来。

地震波不是一种波,它是三种波的统称,分别是P波,S波和表面波。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P波的特点是,其振动方向和前进方相同,故在所有地震波中,它的速度最快,也最早抵达。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P波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上面的动图中,蓝色的波为P波,因为它总是一马当先。而红色的为S波。

奇怪的是,我们在南半球的地震监测站只收到P波,而S波却不见踪影,这是为什么?

回头复习一下,嗯,S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于是,我们推断,在地球内部某个深度下一定有着熔融状的液体。

可不能乱下结论!所以,我们还得继续试验: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如上面的动图,注意动图中标注的那条线,也就是那道波,它跟前一道波相比,走的路径更长,但它却比前一道波先到达地面!

这更奇怪了。面对这种现象,来自克罗地亚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百思不得其解。

1909年,克罗地亚国内发生了地震。莫霍洛维奇拿到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后开始比对,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有的地震波是以7~8千米每秒的速度向更远的地震站传播的。

到底是另一种速度更快的地震波,还是同一种波选择了另一条捷径?

最终,莫霍洛维奇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得出结论,这是P波走了捷径的缘故,在厚厚的地壳下,有着另一层不同于地壳的物质,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地幔,地幔中的物质密度更大,所以地震波传播得更快。

为了纪念莫霍洛维奇,故把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叫做莫霍面。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充满着各种争论的学科,然而,100年过去了,地球内部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却是地球物理学公认的基石之一。

方法补充

上文我们用地震波回顾了一下历史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发现过程。关于地震波,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知识。

地震波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又因为地球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地震波的速度范围从地壳中的大约2到8公里/秒,到深地幔中的13公里/秒。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如上面的动图,当P波穿过地球内部,并从外核进入地幔时,发生了明显的折射。另外,动图顶部的地震波走的明显是曲线,原因如下,如果物质的密度是均匀的,则地震波将走直线,但如果物质的密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则地震波走的也将是一个渐变的曲线。正是以上这些原因的存在,我们看到,在南半球的一部分地震监测站检测不到P波,这就是P波的阴影区。同理,S波也存在阴影区。而两个阴影区交叠的地方,地震站将接受不到任何地震波。

关于地球物理学,这里有个大笑话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